优质答案1:
甄宓是曹丕的原配夫人,魏明帝曹叡的生母,38岁时被曹丕赐死,甄宓死后被人“披发遮面,以糠塞口”。是谁侮辱死后的甄宓呢?
这个人不是曹丕而是曹丕的宠妃、甄宓的情敌郭照郭女王,郭贵妃为何这样做呢?
说来话长,甄宓原本是袁熙的新婚妻子,袁熙是袁绍之子。建安九年(204年),袁熙出任幽州刺史,留下甄宓照顾婆婆,不久曹操和其子曹丕率军攻下了邺城(河北临漳),俘获了袁熙的妻子和一家老小。
(甄宓)
当时曹丕还是一位二十多岁的小伙子,是军中的先锋官。他一看甄宓长得很漂亮。
当时世面流传着一句话叫做“南方有二乔,北方甄宓俏”。曹丕“惊艳落剑”,一边命人把甄宓保护起来,一边求见父亲。
曹丕见到曹操后说“父亲大人,我相中了一位女子,恳请父亲赐婚”。
曹操一听哈哈大笑道,“吾儿长大了,也到婚配年龄了,不知是谁家的姑娘?”曹丕一五一十讲了一遍。
曹操一听心中暗暗叫苦,原来他早就得知甄宓是个美丽女子,这次攻打邺城就是为了得到此女,谁知却被儿子抢了先机。
既然儿子相中了,当父亲的也不好意思和儿子抢吧?于是爽快恩准了曹丕所请,择日为二人举行了豪华婚礼。
从此后,甄宓成了曹丕的妻子。
(曹丕和甄宓)
转眼半年过去了,曹丕告别了妻子随父上了战场,甄宓留下来照顾婆婆汴夫人。
常言道“当年媳妇当年娃,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甄宓为曹丕生下了一个胖小子,这男孩就是后来的魏明帝曹叡。四年后,甄宓又为曹丕生下了一个女孩,这女孩就是后来的东乡公主。
时光荏苒,日月如梭,转眼十几年过去了。甄宓完成了她生儿育女的使命,然而婚姻却陷入了危机。
原来曹操去世后,曹丕承袭了魏王爵位,不久汉献帝刘协禅位,曹丕称帝,史称魏文帝。
曹丕当了皇帝后宠幸郭照郭贵妃,郭贵妃比甄宓年轻且有心机,加上甄宓长年在邺城老家上照顾老下抚养小,夫妻二人聚少离多,渐渐地曹丕对甄宓产生了厌倦心理,越来越冷淡甄宓。
(郭照郭贵妃)
这时郭贵妃为了和甄宓争皇后位,开始诋毁和污蔑甄宓,她吹枕头风说:“甄宓生的儿子是袁熙的种,皇上喜当爹了”。曹丕听了不置可否,心中犯了嘀咕,推算日期是自己的,但架不住郭贵妃忽悠,始终半信半疑。
这时候甄宓对曹丕也有意见,毕竟自己为曹家付出了心血,于情于理当皇后天经地义,可曹丕迟迟不表态,自己却成了一个怨妇,难免不发发牢骚,有时还去京都洛阳找郭贵妃理论一番。
此时曹丕早已看甄宓不顺眼了,每次都向着郭贵妃说话,到后来曹丕对甄宓怨恨不已。
公元221年(黄初二年),曹丕在郭贵妃的鼓动下遣人赐死了甄宓。
(甄宓)
郭贵妃不放心,亲自去邺城查看。
#p#分页标题#e#她看到服毒自尽的甄宓双目圆睁,她怕甄宓的冤魂到阴曹地府申诉,把甄宓的长发覆盖在她的脸上,意思是让她无脸见人。“以糠塞口”意思是让她说不出冤屈。做完这些,郭贵妃长吁了一口气。
不久,曹丕立郭贵妃为皇后。
文/秉烛读春秋
优质答案2:
甄宓之死,可以说是三国的一大悲剧。作为乱世之中,集美貌与才华、贤惠于一身的甄宓,最终死于自己丈夫魏文帝曹丕之手,这是她的第二任丈夫。
当魏国建立,曹丕登基后,迟迟不立皇后其实就已经说明了甄宓的失宠。
比起在曹丕登基前,或者说在曹丕还没有认识郭氏之前,曹丕和甄宓两人的恩爱,后来曹丕对于甄宓的态度可谓是天差地别,究其原因,最有可能便是曹丕对甄宓的过往有了芥蒂。
和自己父亲曹操不同的是,曹丕远远没有达到那种把二婚的女子爱到骨子里的境界。
当年曹操父子攻占邺城,大致是先后跑到了袁府中,只能说曹丕先其父亲一步,提前找到了甄宓,然后向父亲提出了要娶甄宓的要求。这个时候,曹丕生怕父亲把甄宓抢走,于是在得到父亲同意后,曹丕与甄宓拜亲成为夫妻,甄宓这个过程中有没有反抗很难说,但是不久,曹叡便出生了。
很难想象,后世那个冷血的魏文帝在新婚的这段时光中十分温柔,正如他所写的《燕歌行》: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随着时间的推移,因为和袁熙的婚姻中甄宓并没有生育,所以和曹丕的生活才真的更像是夫妻生活,甄宓也很快汇入了这个妻子的角色,做一个贤妻良母。
甄宓在嫁人之前就已经是个很有想法的女子。比起历史这块巨大的背景板,无数女性成为男性的附庸,大多都如行尸走肉一般,甄宓却是不同,自幼有着聪慧的头脑,有着一定的政治思维。
她很喜欢学习。趁着自己的家世还算可以,甄宓作为女子能在东汉末年的社会中读着大量的知识,奠定了她比别人更加优越的精神和思想条件。对于甄宓,除了她是曹丕这一个身份比较著名外,她曾经倡议母亲“救死扶伤”一事也是三国之民间经典:
今世乱而多买宝物,匹夫无罪,怀璧为罪。又左右皆饥乏,不如以谷振给亲族邻里,广为恩惠也。举家称善,即从后言。
她本人肯定是具有一定的政治思维的,唯独可惜的是,当时的社会对女性的束缚极深,即便有这样的政治才能,也只能用到鸡毛蒜皮的小事上,而倡议母亲救助穷人,既可以保全自己家人的财富,也可以获得好的名声,这种双赢的好建议,也算是甄宓的人生最大的一个成就了。
再才思敏捷,甄宓也不过是个漂亮,而且必然只能成为他人之妻的传统女子,只是比起大多数人的穷酸归宿,甄宓可以嫁入豪门,例如嫁入如日中天的袁家,去当袁绍的儿媳妇。
在成为袁熙妻子的时期,甄宓就迅速进入了儿媳的状态,对于自己的婆婆刘氏十分孝顺。在东汉末年,战乱是社会的主旋律,但是东汉末年,也是我国贵族“八卦绯闻”最多的一个时期。先是貂蝉和吕布,再到曹操征战岁月中所爱过的那些美貌有名的人妻,还有大小乔,而甄宓也并不例外,人不出门,但是美貌天下皆知。
曹丕在匆匆冲入袁府的时候,甄宓的婆婆帮她遮掩了面容,她知道儿媳妇长得太漂亮会召开他人觊觎,但是她也没想到,曹丕竟是为她而来:
太祖下邺,文帝先入袁尚府,有妇人被发垢面,垂涕立绍妻刘后,文帝问之,刘答“是熙妻”,顾揽发髻,以巾拭面,姿貌绝伦。既过,刘谓后“不忧死矣”!遂见纳,有宠。
甄宓的命运是悲惨的,当然啦,在曹丕冲入袁府的时候也发生了狗血的剧情。因为甄宓的婆婆发现曹丕被自己的儿媳妇迷住的时候,她不是愤怒地指责曹丕觊觎儿子的老婆,而是和儿媳妇说这下子就不用死了。这个场景里,刘氏是有些劫后余生的意味的,也说明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妇女的三从四德并没有那么严苛。
不管是为了自己还是一家子人,甄宓这不得不嫁。
但嫁给了曹丕后,甄宓没有说自暴自弃。还是很迅速地进入了状态,而且还成为了一个通情达理的老婆,她给曹丕提出了一个建议,这个建议让曹丕自己都没反应过来,而这个建议也成为了后来甄宓被赐死的导火索,她向曹丕提了什么建议?
#p#分页标题#e#她建议曹丕娶多两个貌美的媳妇,理由是以前黄帝就是老婆够多,后代也够多,这样一来,这一脉的传承就会旺盛不会断绝。试问,这样的老婆说不喜欢?
大方好看,通情达理。
那么后来嘛,果真如甄宓所愿,曹丕找到了郭氏,这个郭氏就是后来的曹魏第一任皇后,也是魏明帝曹叡名义上的后妈,但是后来曹叡为了给生母甄宓报仇,也把这个郭氏给逼得自杀了。说到报仇,其实也就说明了甄宓之死和郭氏是息息相关的,甚至包括“被发遮面,以糠塞口”,都和她有关。
甄宓日子还是这样过着,随着局势变化,丈夫和公公经常出征,甄宓还是像以前一样尽孝,也颇受婆婆卞氏的喜欢,甄宓和卞氏也是我国古代历史中一对模仿的“婆媳”,其中甄宓的孝心起了很大的作用。
但是后来郭氏逐渐看甄宓不顺眼,甄宓长得好看,还孝顺,曹丕日后前途无量,是个精明的女人自然都会争宠。
公元220年,曹丕接受了汉献帝的禅让,登基为帝,但是很奇怪的是,曹丕没有立皇后。为他生出了曹叡的甄宓,此时就在其他后宫的谗言下被他疏远。
可是实际上,曹丕让郭氏成为了实质意义上的“皇后”,故意冷落甄宓,而且还逼着甄宓与儿子曹叡分离,这也导致了曹叡对于母亲之死一直都在迷糊的状态中。曹丕有着三个新宠的后宫,甄宓不服,但是她不是像个泼妇一样大闹,而是写下了一首诗送给曹丕,可这首诗效果却适得其反,这首诗就是著名的《塘上行》。
而后,甄宓和曹丕的关系越来越僵,曹丕身边的郭氏一边进谗言,而且朝堂的大事不顺,曹丕决定赐死甄宓出气。
甄宓就这样死在了自己的丈夫手中。
而且死了还不要紧,曹丕还让人把甄宓的遗体“被发遮面,以糠塞口”,其实这个提议很有可能是郭氏提出来的,因为这种狠毒的心机,唯有后宫擅长。这种打扮的核心意义很简单,那就是让甄宓死后,不被地府的人认出来她是谁,也开不了口诉说冤屈,再说简单点,就是让她做孤魂野鬼。
这也是后来魏明帝明明那么尊敬郭皇后,都还是要逼她自杀的原因:
初,甄后之诛,由郭后之宠,及殡,令被发覆面,以糠塞口,遂立郭后,使养明帝。帝知之,心常怀忿,数泣问甄后死状。郭后曰:“先帝自杀,何以责问我?且汝为人子,可追雠死父,为前母枉杀后母邪?”明帝怒,遂逼杀之,敕殡者使如甄后故事。
后来曹叡为了给母亲出气,也让人把郭皇后打扮成同样的惨状下葬。曹叡逼杀郭皇后,其实就很明确地证明了甄宓之死还有死时的惨状,肯定是郭皇后直接推动的。不然的话,一位皇帝逼死太后,后世背的骂名可是洪水猛兽。不过总的来说,曹叡始终都算是一个大孝子。
再说回甄宓,其实她那样的奇女子,就是多了几分直率,少了一些心机。甄宓这样的才女,其实放在三国的故事里并不完美,这也是为什么后人传她与小叔子曹植的暧昧故事的缘由。
这就是两个可怜但是却看似可以惺惺相惜的人。
甄宓是一个遗憾,要怪,就只能怪这个时代啊。
曹叡后来追封甄宓为皇后,所幸如此,在后世我们还能知道这位奇女子,这位“洛神”。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二、斧声烛影,千古之迷。其背后真相到底是什么?优质答案1:
大家好,我是头条号《史遇春之尘境心影录》的作者史遇春。
在《夺取孤儿寡母江山,死于烛影斧声疑案,子孙180多年后再承帝系》一文中,我曾写到烛影斧声一案,现摘录相关内容,仅供参考。
夺取孤儿寡母江山,死于烛影斧声疑案,子孙180多年后再承帝系作者:史遇春
一切,还得从五代十国时期说起。
乾祐三年(950年)冬,郭威发动兵变,向南攻破开封,推翻后汉。
次年(951),郭威建立后周,年号广顺。
后周显德元年(954年),郭威驾崩,后周世宗柴荣登基为帝。
显德六年(959),柴荣病死,继位的后周恭帝柴宗训年仅7岁,政局不稳。于是,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禁军高级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人掌握了军权。
显德七年(960)农历正月初一日,忽传辽国联合北汉大举入侵后周,主政的符太后毫无主见,问计于宰相范质。范质暗思,朝中大将,唯有赵匡胤可以解危救难。谁料,在委任赵匡胤时,他却推托兵少将寡,不能出战。于是,范质只得委赵匡胤以大权,赵匡胤遂可调动全国兵马。
赵匡胤统军北上,行至陈桥驿,他与赵普等密谋策划,发动兵变。众将将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其为皇帝。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陈桥兵变。
随后,赵匡胤回师开封,京城守将石守信、王审琦等开城迎接,并胁迫周恭帝禅位。
赵匡胤即位,建立宋朝,定都开封(今河南开封) ,改元建隆(960~963)。
随即,石守信、高怀德、张令铎、王审锜、张光翰、赵彦徽皆被赵匡胤授以节度使位号。
赵匡胤在取得天下之后,其弟也得了要职:
三弟赵光义(本名赵匡义,后因避赵匡胤讳,改名赵光义;即位后,又改名赵炅。)被任命为殿前都虞侯;
四弟赵光美(为避赵匡胤讳,改名光美;赵光义继位后,又避其讳,改名廷美。)被任命为嘉州防御使。
据说,赵匡胤天性友爱,对自己的同胞非常友好。
有一次,赵光义生病,需要艾灸,赵匡胤亲自为其弟灼艾。艾灸时,赵光义觉得有点疼,赵匡胤还亲自试了试。
赵匡胤常常对左右侍从之臣说:
“光义龙行虎步,将来必然会成为太平天子。”
#p#分页标题#e#建隆二年(961),赵匡胤的母亲、皇太后杜氏病情危急。她让赵匡胤惩周世宗立幼子为帝之弊,说是赵匡胤身后,应当把皇位传给赵光义、赵光义传给赵光美、再由赵光美传给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
赵匡胤对母亲十分孝顺,回答道:
“谨受教。”
当时,赵匡胤还命令赵普按照太后的命令,拟定了相关事项的诏书,并将诏书藏在金匮之中。此即所谓的“金匮之盟”。
开宝六年(973),赵匡胤封其弟赵光义为晋王,位在宰相之上;封其弟赵光美兼侍中;封其子赵德昭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赵匡胤很爱护赵光义,曾多次临幸其弟的府第,对其弟恩礼优厚。
开宝九年(976)十月十九日夜,赵匡胤召其弟赵光义饮酒,兄弟二人共宿宫中。
当晚,入夜以后,赵匡胤与赵光义兄弟二人独处,所在空虚无人。
赵匡胤的侍从左右不在皇帝身边,他们在远处隐隐看见红烛光照之下,人影摇晃。似乎,晋王赵光义当时曾离开坐席,他好像有退让闪避的动作。
紧接着,就远远看见赵匡胤用柱斧(用水晶制的小斧。一般为朝官所用。)戳地,并大声对赵光义说是:
“好自为之。”
二十日清晨,赵匡胤忽然驾崩。
二十一日,赵光义即位,是为宋太宗。
宫闱事密,外面的人没有办法猜测其中的真实情况。但是,联想到权力争夺,朝廷内外,遂对十九日夜间的“烛影斧声”产生了深深的怀疑。
……
优质答案2:
斧声烛影,其实就是史官们的揣测,到底宋太祖赵匡胤是不是被弟弟赵光义所杀害。个人观点,斧子是太祖贴身之物,两个之间有比较深的谈话,也有很大的争执,期间太祖生气把斧子丢了出去,是生气,而不是要杀弟弟,否则高喊一声,“来人啦!”多省事。
其实,动动脑子也就不难推算出答案。赵匡胤乃行伍出身,一身本领,否则黄袍加身之前也不可能身居军官要官都点检。虽然赵匡胤生病了,但是赵光义武功不及太祖,单独一人杀不了哥哥,他也不敢。只要赵匡胤喊一句话,“把此人拖出去砍了!”也就没有后来的宋太宗了”。另外两人的矛盾在于宋家权利的交接问题,太祖希望弟弟可以做个好丞相,弟弟的心中却想,你自己的位置还不是咱们帮着抢来的,你那两个儿子不咋滴,为啥你就不肯放权交给我来掌管,我赵光义或许比你强,日后我可以还你一个宋家王朝的太平盛世。
《宋史本纪》记载:
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冬十月,帝有疾。壬午夜,大雪,帝王(太祖)召晋王光义,嘱以后事。左右皆不得闻,但遥烛影下晋王时或离席,若有逊避之状。既而上引柱斧戳地大声谓晋王曰:好为之,俄尔帝崩时漏下四鼓矣,宋皇后见晋王愕然。连呼曰:“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晋王泣曰:“共保富贵,无忧也。”甲寅,晋王光义既皇帝位,改名炅。
从文字当中不难看出,赵匡胤最后一次召见弟弟,身体有病在身,但也不是那种卧榻不起,毕竟行伍出身,两人撇开众人,单独谈话许久。从外面侍从的描述可以看出,太祖对于弟弟想夺取自己帝位,诸多不满,两人会谈哥哥肯定狠狠教训了弟弟一番,“好为之!”可以解释太祖心中一切的不满。尽管如此,太祖还是觉得大势已去,一方面太祖知道自己时日无多,加上对于亲弟弟种种小动作,气大伤身,自己的儿子年幼,还不足已独当一面,心力憔悴,这些都加剧赵匡胤自身病情的恶化。也许身前,赵匡胤发现了很多弟弟不轨之举,有杀弟之心,但是他下不了手,而且也不能杀这个位高权重的弟弟,否则没有赵光义这颗大树,宋家江山日后也有可能被他人替代的风险,毕竟宋朝时期北方皆是外族,虎视眈眈。
#p#分页标题#e#赵匡胤,很想弟弟能够好好辅佐自己的儿子,当个好丞相。但是赵光义,对于帝位贪慕已久,或者在赵光义的心中,也有一些做帝王的包袱和憧憬,不肯放弃上位的野心。太祖死后,宋家王权和平交接,为后面北宋的和平统治打下基础。
三、百慕大三角之谜背后的科学是什么?优质答案1:
这是个问题,它妈的脑袋疼,液体的浮动,对瞬间的空气流动,大概上空发生聚集,温差,等因素触及出来的龙卷风。细说就是温差,产生了力。温差导致空气流动性,空气与空气之间所触及出来的力度将形成局部空间的漩涡状,缘分出了龙卷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