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答案1:
要说行军打仗,那么赵光义拍马也赶不上自己哥哥赵匡胤,但是要说治理国家,赵光义确实要比他大哥高明一些。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其实是五代中后期很正常的操作,事实上地方节度使的军力从后唐庄宗大杀魏博牙兵以及家属后,真正能威胁到中央的地方武装只剩下太原。
这是因为作为以沙陀人为主的代北军事集团来说,太原有特殊的意义。
但是从后汉开始,中央禁军实力已经不是太原一镇可以媲美的了,这主要是两方面原因,一个是从李嗣源开始后唐、后晋、后汉三代都在不停强化侍卫亲军(禁军)的力量;另一方面,随着石敬瑭、刘知节两代帝王从太原起家,大量代北武士跟着这两位皇帝进入中央腹地(主要是升官发财),这也变相削弱了太原作为地方势力的实力。
从后汉开始,把功成名就的禁军将领外派到地方“挣钱”就已经屡见不鲜,石守信等禁军将领甚至可能正期盼着赵匡胤把自己外派到地方去挣钱。
老实说,宋太祖死时北宋和之前五代没什么区别,至少当时人没觉得有区别,所以北宋史学家才会说赵匡胤去世时,社会环境“一如五代”。
真正让宋朝摆脱五代影响,重新成为一个正常朝代的,其实是赵光义。
赵光义主要做了以下这么几件事:
第一, 灭北汉今天我们后人不觉得赵光义灭掉北汉有什么了不起,但事实上北汉存在意味着无论是后周还是北宋,在法理上并不完全占理,毕竟郭威、柴荣、赵匡胤都曾经是后汉的臣子。
而北汉如果有一天真“做大”了,挥师南下了,各地对“北汉”究竟有多抵制,这都是要存疑的。
所以灭北汉对于宋朝来说,是解决掉一个很大的隐患。类似于曹魏灭蜀汉,从此汉朝是彻底不可能“再兴”一个道理。
而且从军事上说,赵匡胤之所以没能解决北汉,主要是解决不了辽国援军问题,而赵光义则顺利的解决了辽国援助北汉军队,这也为赵光义灭掉北汉后直接北伐幽州埋下了伏笔。
第二, 两府三司制度是赵光义确立的其实宋朝两府三司制度的影响并不比隋朝三省六部制度小,只不过因为是赵光义确立的,所以非专业人士不太清楚。
其实五代以来,宰相权力大量被枢密使侵占,皇帝更愿意和枢密使商量国家大事,然后让宰相去执行,宋太祖朝枢密使虽然权力没有五代那么大,但还是侵夺了一部分宰相权力。
一直到宋太宗时期才真正确立了两府(中书门下与枢密院)三司并立的制度。
第三, 大规模改革唐代科举,明清科举制度本身也是延续赵光义的政策科举取士一直到宋代才真正成为士大夫进入朝廷的主要途径,而这就是在赵光义时期完成的,而且是赵光义有意这么做的。
赵光义首先大大的扩大了科举取士的人数,两宋科举取士的人数是唐朝的4.5倍,源头就是从宋太宗“扩招”开始的。
其次,赵光义简化了科举的程序,唐代科举进士只是取得了做官的资格,真要授官必须经过吏部的考试或者挑选,在唐代考上进士几十年候补的有的是。宋太祖时期也依然延续唐代科举。
真正考上进士就立刻授予官职,这是赵光义做的改变,从此一直到清朝灭亡,进士及第即授官成为了惯例。
北宋一朝,通过科举成为宰相的占到宋朝宰相人数的92%,这大大高于唐代的78%。
第四, 立太子这个之所以放在最后,不是因为不重要,而是因为太重要。
千万不要以为“立太子”有什么了不起,从晚唐被宦官拥立的唐昭宗傀儡太子开始算,一直到宋太祖去世,一共91年时间里五代和宋初没有一个明确的“太子”。
为什么五代到宋初91年不立太子,我之前详细说过,这里就简单说一下,因为五代是乱世,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都没有真正稳定下来,大家对皇帝的看法还是“兵强马壮者为之”,所以不愿意明确立太子,也顾不上。
而宋太宗本人其实也深受五代遗风影响,其实本心不愿意立太子,但是不明确立太子,很容易造成清朝那种“九龙夺嫡”的情况,导致朝局不稳,所以宋太宗思前想后还是最终立了太子。
宋太宗立太子,不仅大臣们觉得心安,就是当时开封老百姓也纷纷称赞太子是“真社稷之主”,还惹得宋太宗发牢骚,觉得太子抢了他这个皇帝的风头。
其实老百姓之所以盛赞太子,不是因为太子有什么了不起,而是立太子这件事标志着宋朝告别了五代乱世,回归到正常王朝,那么老百姓也可以过安生日子了。
以上就是赵光义在内政上做的事情,其实赵光义仅一个科举扩招,进士直接授官就足够名留史册了,因为这两个举措影响了后面一千多年。
优质答案2: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p#分页标题#e#当然,毛主席的这首诗可不是为了夸他们。前半句只是为了给后半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来做铺垫。但是,能够在毛主席诗文中出现的封建君王不多,且都是鼎鼎大名的。赵匡胤能与“千古一帝”秦始皇、“汉武大帝”刘彻、“准千古一帝”李世民、“上帝之鞭”成吉思汗并驾齐驱,可见其能力是不凡的。
赵匡胤与赵匡义赵匡胤,北宋开国皇帝,原为后周大将军,发动“陈桥兵变”之后,黄袍加身,篡夺政权,统一华夏。赵匡义为赵匡胤之弟,赵匡胤称帝之后,为了避名讳,改名为赵光义,登基之后改名为赵炅(jiong)。
首先,治国讲究“文治武功”,就武功来讲,赵匡胤肯定是碾压赵匡义的。这也是赵匡胤最大的功绩。
公元960年,赵匡胤登基称帝,建号建隆。而后利用15年时间,先后攻占荆湖、歼灭后蜀、南汉、南唐,实现了乱世一统。这也是继秦始皇扫清六合、隋文帝席卷八荒之后,又一次从分裂之中统一华夏。至此,除燕云十六州、北汉外,大的领土格局基本定格。(赵匡胤一直打算从契丹手中赎回燕云十六州,后突然离世,未能实践)
其次我们来说文治。
赵匡义继承的是赵匡胤的衣钵,其政治纲领上与赵匡胤也是大同小异。赵匡义最大的政治建树在于收复吴越地方、平定北汉,彻底终结五代十国。但这毕竟是承上启下,若是没有赵匡胤打下的政治基础,赵匡义又岂能如此轻易的得手。
对契丹人的态度上,赵匡胤与赵匡义不同。两人出发点是相同的,那就是“燕云十六州”必定要拿回来,区别在于赵匡胤主张赎买,而赵匡义主张武力收复。结果赵匡义时期,两次对辽用兵,都以失败告终,迫不得已对契丹采取守势。
在基本政治格局方面,赵匡胤与赵匡义相似。赵匡胤出生行伍,最了解武将专权的后果,在两次“杯酒释兵权”之后,武将军权基本被盘剥一空,“重文轻武”的种子已经埋下。赵匡义时期,继续“重文轻武”,加强中央集权,这一点,两人是相同的。
在经济建设方面
五代十国时期,经济建设缓慢,各国之间明枪暗箭,步调不统一,外加黄河几次泛灾改道,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赵匡胤统一华夏之后,加强防洪抗灾,大编辑植树造林,建立防洪带。赵匡胤对此十分重视,每年隔三差五的都会去巡视,所以效果显著。
其次,赵匡胤奖励农耕,轻徭薄赋。另外,也是较为重要的一点,在北宋时期,对重农抑商的制度有所松懈,商业逐渐发展起来,打破了原有市坊制度,出现夜市。百姓手中有了钱,生活自然美滋滋。所以,很多历史学家认为,宋朝是我国封建历史上最接近“藏富于民”的社会时期。
赵匡胤的一系列举措,恢复了国家经济,国泰民安,百姓获得了久违的和平安乐。因此,赵匡胤时代亦被称之为“建隆盛世”。赵匡义继位之后,继续发展经济生产,让北宋人民生活更上一个台阶。
结束语:赵匡胤与赵匡义的政治举措、经济举措十分接近。赵匡胤为文武全才,赵匡义继承并发扬,成为后继明君,两人的治国才能,实在不能分出高下。若果实在要分,那自然是赵匡胤更胜一筹,毕竟赵匡义走的就是赵匡胤预先设计的路子。【延伸】:燕云十六州
燕云十六州,即今北京、天津北部、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地区。十六州具体指:幽州、顺州、儒州、檀州、蓟州、涿州、瀛州、莫州、新州、妫州、武州、蔚州、应州、寰州、朔州、云州。
燕云十六州自古隶属与中原王朝,在公元936年,时任后唐河东节度使的石敬瑭起兵反后唐,为了获得契丹的支持,向契丹主动献媚,契丹派兵帮助石敬瑭建立后晋。后晋建立之后,石敬瑭自称为“儿皇帝”,与辽太宗建立“父子关系”。两年后,按照约定,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给辽国。
直到1276年,忽必烈建立大元王朝之后,历经340年,“燕云十六州”才与中原大地再次相拥。
【拓展】:赵匡胤之死
赵匡胤之死,至今都是一个未解之谜。流传最广的说法是《湘山野录》记载的“烛影斧声”之说,赵匡义谋杀赵匡胤登上帝位。
#p#分页标题#e#公元976年10月19日夜里,赵匡胤邀请弟弟赵匡义前来喝酒饮宴,晚上两人共寝一室,第二天就传来赵匡影暴毙的消息,年仅五十岁。二十一日,赵匡义登基称帝,是为宋太宗。
关于赵匡胤的死,史书上是寥寥几笔,野史是众说纷纭。究竟历史真相为何,怕是只有历史本身知道吧!
【文 / 楚南青史君】
【若有观点,欢迎评论。点赞关注,感激涕零!】
二、为什么《冰雪奇缘》的女主是Anna,最后火的却是Elsa?优质答案1:
看到这个问题我才知道冰雪奇缘女主是Anna,一直以为是Elsa来着,但是更多人喜欢Elsa不是没有道理,第一小孩子喜欢是因为Elsa有魔法,第二大人们喜欢是因为Elsa符合现在的女性价值观或现代价值观,迪士尼从需要王子拯救的公主,到和王子一起冒险的公主,到自己独立自主,自己也能为王的Elsa女王。反正就挺好的,Elsa大发!
优质答案2:
六年前第一次看《冰雪奇缘》的时候我也有同样的疑惑。
当时我还在读书,是跟同学一起去电影院看的,当时也没觉得Let it go有多震撼,就是觉得这是美国电影的正常操作而已啊。电影看完,喜欢anna,毕竟阳光可爱。然鹅发现,elsa更受欢迎,当时也很不解,不过冰雪这部电影在我心中也没有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记,所以也没有去深究。
六年后,出来工作了。听说《冰雪奇缘2》上映了,上网找来资源再复习了一次《冰雪奇缘1》,这下终于解开了六年前的疑惑。
这次,我终于get到了Elsa!我get到了她的痛苦。有些东西,还真的是长大了才懂,尤其是出来社会被社会教着做人之后才能理解。成年人的世界,哪有“容易”二字,人活着终究还是会痛苦的。虽然我跟Elsa痛苦的原由不一样,但就是“痛苦”这个点,就足以让我对她产生共鸣。
好死不死,然后去看了《冰雪奇缘2》,这下好了,彻底掉进Elsa的坑里了……
Elsa就是这么一个悲情的角色,她是故事的主角,可是她却是灰色调的。她站在权力的巅峰,却活的如此卑微;她有强大的外在(魔法),内心却极度压抑与痛苦。可以这么说,她是迪士尼童话王国里面,在人设上最接近“人”的角色。人是复杂又矛盾的动物,而Elsa的人设,恰恰也是复杂又矛盾的。她跟迪士尼以往的公主(包括anna)所拥有的“乐观、坚强、勇敢”等充满教育意义的完美人设不同,Elsa既不完美,也不那么充满教育意义(对小孩而言)。她不乐观,她很压抑;她不坚强,她会崩溃;她也不勇敢,她会逃避……你能在她身上看到的正能量,可能就只有克己的善良。
这不就是“人”吗?人无完人,没有人能够保证永远积极乐观坚强勇敢的。我们从小被教育要坚强要勇敢,可是长大了才发现,痛苦在所难免,消极避世崩溃逃避都是人正常的生理反应啊!我们也想像迪士尼的公主们一样乐观坚强勇敢乐观面对,可有时候就是“臣妾做不到啊”!而Elsa恰恰反其道而行来告诉你:你有权利不坚强不勇敢,但也不需要悲观,你改变不了环境、甚至改变不了自身,至少你可以试着接受你自己,试着跟不完美的自己和解。逃跑可耻但有用,so,just let it go。
至于很多人提到的Elsa女王独立、靠自己、不需要王子等等之类的,当然也是她受欢迎的因素,但我觉得这些都不是主要的。一个角色受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如此广泛的青睐,一定是因为什么东西戳中了人们的内心而引发了广泛的共鸣。所以,我个人觉得,Elsa身上带着的“人”味儿,才是让她爆红的最主要因素。
至于Anna,她是典型的童话角色,乐观、坚强、勇敢,即使遭遇痛苦,她不仅可以迅速自我恢复去Do the next right thing,还能开导Elsa(你是上天的恩赐)。这才是小朋友们学习的榜样,这也是为什么当年还没踏入社会的我会先喜欢上Anna的原因(不过有一点我觉得有点迷的是:我以为Anna是for kids的,Elsa是for grown ups的,但反而小朋友们都很喜欢Elsa)。Anna的外在品格十分耀眼,观众一看就会喜欢上的那种,她是一个完美的角色。但完美的角色,往往趋于平面单一,像一个可望不可及的神,缺少“人”的共鸣点。而Elsa,她的品格是内在的,需要一定阅历才能读懂。她不完美,也不耀眼,她虽然是个“纸片人”,却更像是一个真实的“人”,许多人能在Elsa身上找到自己,大家怜惜Elsa其实也在怜惜自己。
这两个角色戏里戏外的结果也恰恰印证了我的观点:作为完美的童话角色,anna获得了童话式的大团圆结局——爱情事业王位三丰收,什么都有;而Elsa在戏里除了所谓的“自由”外一无所有(据说本来还要被写死的),但在戏外她却得到了全世界的爱。
期待你的关注谢谢
三、克里米亚与俄罗斯的历史渊源关系是什么?优质答案1:
#p#分页标题#e#克里米亚与俄罗斯的历史渊源是什么?估计许多朋友在看本题下的回答时,可能预期会看到俄罗斯与乌克兰之间围绕克里米亚产生的纠结。但其实克里米亚这个地区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区,在历史上不同时期,不同强权都曾在这里留下足迹,而它今天的状况正是这些经历的结果。早期历史之谜——谁是陶里人?
其实克里米亚这个名字是一个相对比较新的名字,在克里米亚的早期历史里,它一直被叫做陶里加(Taurica),而这个名字则来源于它最早的居民陶里人。在由希腊人记载的克里米亚早期历史里,克里米亚从很早就存在有两个族群,一个是陶里人,一个是斯基泰人。
(克里米亚曾在一千多年里都叫陶里加(Taurica))
斯基泰人是在欧亚历史上很有名气的一个半游牧半农耕族群,中国古代史书里提到过的塞种可能就是说它。而这个陶里人究竟是什么人就是一个谜团了,有人说他们可能是被斯基泰人打败的一个游牧民族西梅利亚人的后裔,也有人觉得他们可能与一些高加索民族有关。但无论是谁,这些陶里人在希腊人的记载里都是以出众的残忍而著称的,在希腊人来到克里米亚海岸定居之后,陶里海盗曾经让他们吃尽了苦头,也许正是因为如此,希腊人后来将此地命名为陶里加,也就是陶里半岛。不过陶里人后来先后受到阿兰人和哥特人的统治,后来渐渐被其同化,也就是说其中一部分后来融入了日耳曼人之中。
怎样跟俄罗斯发生了关联?而后来斯基泰人也受到了日耳曼人的很大冲击,在克里米亚也逐渐衰落。此后许多希腊城邦先后在克里米亚建立起了定居点,后来此地又成了罗马帝国的一部分。而在罗马走向衰落的过程中,克里米亚先后遭受了哥特人、匈人、保加尔人和可萨突厥人的入侵。一些生活在此地,和其它日耳曼人相对隔绝的哥特部落中后来甚至还形成了一种克里米亚哥特语,成为日耳曼语族里一种非常独特的方言。而在公元830年,东罗马帝国在克里米亚南部设立了赫尔松军区。
而在10世纪中期,克里米亚第一次和俄罗斯发生了渊源。当然因为此时俄罗斯这个民族都还没有形成,因此和克里米亚直接发生关联的是俄罗斯的前身罗斯诸国,当时基辅大公伊戈列维奇占领了克里米亚东部,之后在公元988年,继任的基辅大公弗拉基米尔一世又从东罗马帝国手里夺得了今天的塞瓦斯托波尔,罗斯人开始初步掌控了克里米亚的局势。
(特拉比松帝国也曾在克里米亚长期拥有领土)
公元1204年,东罗马帝国被十字军灭亡,但一些东罗马王公又在黑海沿海地区建立了特拉比松帝国,克里米亚南部沿海地区继续由其所统治。而罗斯人的统治也在公元1240年前后终结,因为罗斯诸国在此期间相继被西征的蒙古军队征服,率领蒙军西征的拔都在公元1238年曾亲自领兵进入克里米亚,将罗斯人的统治完全瓦解。而克里米亚也基本是在此时才开始被称为“克里米亚”的,这个名字来源于蒙古金帐汗国在此设立的省都克里木。
(金帐汗国刚刚从罗斯诸国手中夺取克里米亚时的局势)
而到公元14世纪,来自意大利的两个航海共和国热那亚和威尼斯也先后在克里米亚沿海地区建立了自己的据点,而他们和金帐汗国的鞑靼人也曾经发生过多次战争。在公元1346年金帐汗国曾对热那亚人控制的卡法城发动围攻,而根据一些史料记载,在战争期间,鞑靼人曾将一些得瘟疫死去的战士尸体用抛石机投入城内,而后世有些历史学家认为这种行为导致黑死病传入卡法城中,而一些为避难逃回了意大利的卡法城难民则将黑死病带回了意大利,导致黑死病疫情在欧洲迅速蔓延开来,而这次疫情最后造成了三分之一到一半欧洲人死亡。但这种说法也可以说是欧洲历史上不时会出现的“黄祸论”的一个变体,所以其可信度也很受怀疑。
来自克里米亚的麻烦而从公元14世纪末开始,金帐汗国不断受到中亚征服者帖木儿的入侵,国力大幅削弱,并很快陷入藩镇割据的局面。公元1441年,克里米亚鞑靼人在其首领哈吉·格来的带领下独立,建立了克里米亚汗国。这个汗国的名字虽然叫克里米亚,但统治区域却不只局限于克里米亚半岛,而是还包括了其北面库班到第聂伯河的广大区域。
(克里米亚汗国(棕色))
#p#分页标题#e#但同时克里米亚汗国却始终没能完全控制克里米亚半岛,因为他们和金帐汗国一样,怎么样也没法攻占南部由热那亚共和国控制的滨海地区。不过在不久之后,奥斯曼帝国攻克君士坦丁堡,东罗马再次灭亡。而克里米亚汗国为了取得整个克里米亚半岛的控制权,就向同信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帝国求助。结果在公元1475年,奥斯曼帝国倒是真派大将艾哈迈德帕夏把热那亚人赶出了克里米亚,但同时却把克里米亚汗明里·格来也给抓了起来,最后明里·格来以向奥斯曼称臣为代价,才换取了自己的自由。此后的克里米亚汗国就成了奥斯曼帝国的藩属。
(描绘克里米亚人和哥萨克人作战场景的画作)
但在之后的差不多300年间,克里米亚汗国基本上还是个独立的国家,而他们在公元16世纪到17世纪中叶,曾经频率地对乌克兰地区发动过劫掠行动。从公元1450年到1586年,克里米亚鞑靼人对乌克兰发动了至少86次袭击,而从公元1600年到1647年短短47年之间,其袭击次数更是高达70次。克里米亚人频率袭击乌克兰的动机是劫掠人口,在公元1570年前后的高峰期,克里米亚汗国差不多每年都要在卡法港出售两万名从乌克兰等地劫掠来的奴隶。当然这种劫掠也并非完全单向的,在公元16世纪中叶之后,哥萨克人的实力越来越强,此后克里米亚境内也曾多次遭到哥萨克人的入侵和劫掠。
克里米亚归俄而俄罗斯崛起之后,与奥斯曼多次发生战争,作为奥斯曼藩属又离俄罗斯在地理上特别近的克里米亚很快也卷入其中。公元1774年,沙俄经过8年俄土战争击败奥斯曼,奥斯曼被迫同意克里米亚独立。但克里米亚汗国这时候却完全不想独立,因此在奥斯曼与沙俄签订城下之盟仅仅3个月后,克里米亚汗国就遣使到奥斯曼去请求其撤消允许克里米亚独立的决定。
当然克里米亚不愿意独立是知道自己“独立”之后,基本上就成了俄罗斯嘴里的肉。另外克里米亚鞑靼人是一些早期突厥部落在进入克里米亚之后,同化了部分克里米亚哥特人和热那亚人之后形成的一个说突厥语族语言的民族,和奥斯曼土耳其人在文化上也比较接近。但奥斯曼自知已经无力和沙俄抗衡,因此对其请求置之不理。
(描绘叶卡捷琳娜二世乘船来到克里米亚接收领土的油画)
而此时的俄罗斯正是德裔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执政时期,也是其领土扩张的高峰期,对于已经送到嘴边的克里米亚哪有不要之理?所以叶卡捷琳娜强迫克里米亚汗沙希恩·格来允许俄罗斯人和乌克兰人大量定居克里米亚。而这又很快在克里米亚引发暴动,同时奥斯曼在一些流亡该国的克里米亚鞑靼人游说下也派舰队前往克里米亚,希望重建影响。但俄军行动更为迅速,抢先出兵平定了叛乱,并击败了奥斯曼舰队。
但此后俄罗斯对克里米亚控制力进一步增强,进入克里米亚的斯拉夫移民数量更多,鞑靼人渐渐被边缘化。到公元1781年,鞑靼人又一次发动叛乱,而且克里米亚汗国的正规军有许多也加入了这次叛乱。但俄军又一次迅速将其平定。此后克里米亚的局面完全被俄罗斯所掌控。公元1783年4月19日,叶卡捷琳娜二世正式宣布吞并克里米亚,而鞑靼人此时已经完全无力反抗,也只能接受了现实。
(公元19世纪的克里米亚鞑靼人)
而在公元1853年,俄罗斯希望进一步在奥斯曼境内建立势力范围,在奥斯曼拒绝后双方再次爆发战争,而随后英法和意大利撒丁王国也加入战争,帮助奥斯曼与沙俄作战。而双方的主要战场就是克里米亚半岛,因此这场战争也被称为克里米亚战争。最终经过两年半大战,俄罗斯战败,被迫放弃了之前对奥斯曼的要求。这场战争虽然没有改变克里米亚的领土归属,却导致克里米亚鞑靼人大批逃亡到奥斯曼等国,留在克里米亚的鞑靼人在战后已经成了绝对的少数。
而在十月革命之后的俄罗斯内战期间,克里米亚又成为了鞑靼白军的大本营。在白军失败之后,又有相当数量的克里米亚鞑靼人逃亡到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之后克里米亚就归属了俄罗斯,但在1954年被赫鲁晓夫划归乌克兰。现在网上常见的观点都说是因为赫鲁晓夫本人是乌克兰人,不过当时克里米亚和俄罗斯之间没有陆路通道,唯一修建的跨海大桥还在建成之后很快坍塌,所以克里米亚在当时划归乌克兰也确实对其经济发展更为有利。后面的事大家也都知道了,这里不再赘述,克里米亚这个热点问题目前仍未平息,估计未来也还会吸引更多关注。优质答案2:
方圆论坛观点#p#分页标题#e#
实际上现在俄罗斯硬是想要回克里米亚地区也无可厚非。且不说俄罗斯人贪婪成性对土地变态般的痴迷。但从历史上看克里米亚原本就属于俄罗斯。俄罗斯什么尿性就不用多说了吧。被俄罗斯抢走的土地都别想要回来,更别说他自己的领土归属了。之所以克里米亚会变成了俄罗斯和乌克兰的争议地区,罪魁祸首还是前苏联时期的领导人赫鲁晓夫造的孽。
说起来实际上真的很难区分克里米亚究竟该归属于俄罗斯还是乌克兰。因为历史上克里米亚被不同的民族占领统治过。乌克兰人统治过克里米亚。而俄罗斯人也统治过克里米亚。但对比起两国对克里米亚地区的统治时期来看的话,显然俄罗斯对于克里米亚更具有归属性。
最早从俄罗斯被蒙古人统治时期克里米亚地区也被蒙古人所统治。但后来俄罗斯打跑了蒙古人开始当家做主对外扩张之际,克里米亚就进入了俄罗斯人的目光之中。当时的克里米亚是奥斯曼帝国的附属国。所以俄罗斯想占领克里米亚就必须要击败奥斯曼帝国。从1676年开始为了和奥斯曼帝国争夺克里米亚地区和黑海附近的领土归属权,俄罗斯在200年的时间里和奥斯曼帝国进行了11次战争。最终奥斯曼帝国败给了俄罗斯。之后奥斯曼帝国被迫让克里米亚地区独立。而俄罗斯也顺理成章的占领了克里米亚地区。后来奥斯曼帝国自知不是俄罗斯的对手所以也就默认了俄罗斯对于克里米亚地区的所有权。
二战后斯大林为了死死的把握住克里米亚地区这块大蛋糕所以开始对克里米亚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移民。首先斯大林把让他厌恶的居住在克里米亚半岛上的鞑靼人全部驱逐出了克里米亚地区。而驱逐完鞑靼人之后斯大林立刻开始了大移民行动。鞑靼人被赶走后俄罗斯人开始大规模的移居克里米亚 你这也就是造成了克里米亚成为了以俄罗斯人为主乌克兰人为辅的局面。
到了赫鲁晓夫时期,由于当时乌克兰和俄罗斯都归属于苏联的领导之下。而且以当时克里米亚地区的地理位置而言。赫鲁晓夫认为乌克兰管理起克里米亚可能会更加方便。再加上当时为了纪念乌克兰和俄罗斯合并300周年纪念日。所以赫鲁晓夫代表苏联最高领导层把俄罗斯的领土克里米亚的行政权划归给乌克兰。苏联解体后乌克兰也就顺理成章的把克里米亚收归囊下了。但即使如此俄罗斯对于克里米亚的影响还是十分巨大的。毕竟克里米亚地区大部分都是俄罗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