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rtner发布《2022年新兴技术成熟度曲线》
据Gartner官网8月10日消息,Gartner公司发布《2022年新兴技术成熟度曲线》。关于2022年新兴技术趋势,Gartner确定了25种需要了解的新兴技术,主要围绕三个主题:一是发展/扩展沉浸式体验,主要包括去中心化身份(DCI)、数字人类、非同质化代币(NFT)等关键技术;二是加速人工智能自动化,主要包括因果人工智能(AI)、基础模型、机器学习代码生成工具等关键技术;三是优化技术人员交付,主要包括增强型敏捷金融(FinOps)、网络安全网格架构(CSMA)、动态风险治理(DRG)等关键技术。Gartner公司分析师表示,这些技术都处于早期阶段,其中有些处于萌芽阶段,未来将如何发展仍存在很大不确定性。
英国发布《国家海上安全战略》,加强海事技术创新与海洋安全
据英国政府网8月15日消息,英国发布未来五年的《国家海上安全战略》。该战略是英国针对最新海洋动态和网络威胁的而制定的新海事安全战略,旨在加强海事技术创新和安全性,并加强海洋环境保护。该战略为英国政府管理国内和世界各地有关海洋的威胁和风险的方法制定了指导原则,包括加强英国海底测绘、解决海上非法捕鱼。此前,为了增强英国海上安全,英国专门成立了英国海底测绘中心(UK CSM)。该战略将进一步支持英国海底测绘部门能够收集更多、更好的海洋数据。海底测绘提供了基础数据以支撑英国海事活动,包括海上贸易、环境和资源管理、航运运营以及行业内的国家安全和基础设施。此外,英国交通部、国防部、环境等相关部门将与学界、商界开展合作,包括在基础设施安全、应对威胁与挑战、经贸、国际秩序、环境多样性等方面。
信息
美国普渡大学在二维材料中首次实现核自旋量子位控制
据PHYS网8月15日消息,美国普渡大学研究人员首次通过使用光子和电子自旋量子位来控制二维材料中的核自旋,实现了在2D材料中写入和读取带有核自旋的量子信息。研究人员首先将六方氮化硼晶格中的一个硼原子移去,并使用电子代替。随后,研究人员使用激光操纵这个电子,使之与周围的3个氮核之间产生超精细相互作用,使得原子核的自旋发生变化,形成3个量子位。通过这种方式,研究人员可利用无线电波来读写量子位信息,将自旋量子位用作传感器,来探测蛋白质结构,或者以纳米级分辨率探测目标的温度。该研究有望使原子尺度的核磁共振光谱等应用成为可能。
韩国现代汽车宣布在美国设立AI研究所,致力于机器人创新
据TechWeb网8月16日消息, 韩国现代汽车宣布将在美国设立人工智能(AI)研发机构,名为波士顿动力AI研究所。波士顿动力的创始人马克·莱伯特(Marc Raibert)将领导这一机构。现代汽车表示,波士顿动力AI研究所初始投资将超过4亿美元,作为一家以研发为第一要务的研究机构,将会致力于解决先进机器人创新所面临的最重要和最具挑战性的问题。2021年6月,现代汽车集团11亿美元收购了波士顿动力80%股份,成为波士顿动力的实际控制人。
美国网络安全公司Cyble发现超9000个虚拟网络计算端点在线暴露
据E安全公众号8月16日消息,美国网络安全公司Cyble发现,全球超过9000个虚拟网络计算(VNC)端点在线暴露,无需身份验证即可访问和使用,从而使威胁参与者可以轻松访问内部网络。VNC是一个独立于平台的系统,旨在帮助用户连接到需要监控和调整的系统,能通过远程帧缓冲协议(RFB)提供对远程计算机的控制。大多数暴露的VNC位于瑞典、美国、西班牙和巴西等国。这些VNC甚至与水处理设施等工业控制系统相关联。Cyble公司还指出,攻击者可能使用VNC执行远程控制和监视操作,并进行更深层的渗透,这可能对整个系统构成严重威胁。
生物
英国研究团队开发出检测大脑异常的AI算法,可帮助识别和治疗癫痫病
据ScienceDaily网8月12日消息,英国伦敦大学学院领导的研究团队开发出一种人工智能算法“MELD”,可检测出导致癫痫发作的细微大脑异常。耐药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FCD)是大脑中发育异常的区域,通常会导致抗药性癫痫,但在MRI扫描中难以识别。研究人员从1000多名患者的MRI扫描中量化了皮质特征,并使用健康大脑和患有FCD的示例来训练该算法,最终能在63%的病例中检测到FCD。该技术有助于在癫痫患者中发现隐藏病变,以及识别目前被遗漏的引起癫痫的异常情况,使更多癫痫患者通过脑部手术得到治愈。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大脑》期刊。
以色列团队推出干预线粒体自噬损伤化合物,计划3个月内确定最佳候选药物
据DeepTech深科技公众号8月14日消息,以色列希伯来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实验室模型中确定了一组促进线粒体自噬并保护啮齿动物和人体细胞免受氧化损伤,从而使细胞修复受损成分并维持正常功能的分子。新分子能不断更新患病组织中的细胞活力,最终可以预防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等与年龄相关的疾病,并增加预期寿命和健康。研究发现,该分子延长了秀丽隐杆线虫的寿命和健康寿命,或将为促进健康寿命相关药物的研发工作开辟道路。基于该分子的新型化合物可以提高生物活性,具备药物转化的潜力。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Autophagy期刊。
中国研究团队开发出简单高效的大片段基因敲入编辑器
据生物世界公众号8月13日消息,上海科技大学研究团队开发出一种简单、高效的基因编辑方法“TEd”。该团队通过在传统HR-供体上引入转录过程,以改变DNA修复过程中的供体染色质结构状态,来促进同源重组的发生,从而实现细胞内大片段DNA的高效编辑,初步解决了传统CRISPR-Cas9介导的同源重组在大片段基因敲入效率低的问题。此外,TEd方法对于基因删除、取代、点突变较传统方法都有显著提高,为其将来在临床治疗方面的应用奠定了基础。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核酸研究》期刊。
中国研究团队开发出基于深度学习的细胞器互作高通量分析系统
据生物世界公众号8月12日消息,中国科学院研究团队针对二维电镜数据开发出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细胞器互作高通量统计分析方法“DeepContact”。细胞器互作位点(MCS)在信号转导、脂类运输、细胞器形态重构等方面起到关键作用,但因缺乏高效的MCS统计量化工具,细胞器互作领域的发展受到严重限制。该方法可量化特定细胞器间距上的MCS比率信息,并进行无标记辅助的准确、灵活、全面的可视化和统计量化结果输出,且能通过主动学习法将新细胞器形态扩展到细胞器预测模型中。该方法可满足细胞器互作与生物医学功能相关性分析的需求,可扩展应用于细胞器互作网络的相关性研究、以及医学超微病理学研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细胞生物学》期刊。
英国研究人员发现人类干细胞系中近四分之三的DNA受损,或影响其在研究中的应用
据转化医学网8月12日消息,英国剑桥大学的研究人员使用全基因组测序技术检查不同组织的人类诱导多能干细胞(hiPSCs)的DNA,发现紫外线辐射等因素引起的DNA损伤影响了近四分之三的来自人类皮肤细胞的所有干细胞系,这种损伤会导致突变,从而诱发肿瘤。当前,干细胞越来越多的用于研究器官发育、细胞疗法,或者编程干细胞为神经细胞来取代在帕金森症等疾病中因神经变性而失去的细胞。这些受损DNA可能影响其在研究中的应用,尤其是在细胞疗法中的应用。研究人员认为,全基因组测序对于确认细胞系是否继续可用至关重要。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Nature Genetics期刊。
中国研究团队提出在曲面上制造复杂三维结构和电子器件的新策略,在脑机接口等领域具有应用潜力
据DeepTech深科技公众号8月13日消息,清华大学研究团队提出一种在曲面上制造复杂三维结构和电子器件的新策略。研究人员在等比缩小的“沟壑纵横”的类人脑曲面上,组装微尺度的三维螺旋网络阵列,并使其成型。该策略可通过定制化曲面基底,实现与应用目标曲面完美贴合,进而提高器件整体的舒适性和稳定性,在健康医疗领域具有广泛的器件应用潜力,有望开发出更舒适的可穿戴三维电子器件、用于人体器官健康监测的植入式多模态三维传感器、仿生三维光电器件以及组织器官培养的人造支架等应用。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科学进步》期刊。
能源
美国和越南继续在能源安全方面进行合作
据美国务院官网8月12日消息,美国和越南近日在华盛顿举行第四次年度能源安全会议。双方讨论了海上风电、核能、氢气、电动汽车和电池储能等先进清洁能源技术的发展,并表示将继续开展技术合作。此外,美国贸易和发展署宣布向越南国家输电公司提供资金支持,以推进越南智能电网项目部署。
美国企业合作开发Xe-100小型堆
据heypower 8月16日消息,X能源公司(X-energy)与陶氏材料科学公司(Dow)签署了一份意向书,将合作部署Xe-100模块化小堆。该反应堆将为陶氏在美国墨西哥湾沿岸的一座工厂提供无碳工艺热和电力,推进实现碳减排目标。该反应堆预计将于2030年投入运行。据悉,Xe-100是一种功率为8万千瓦的小型高温气冷堆,使用铀-235丰度为10%的三元结构各向同性(TRISO)燃料。Xe-100小堆电厂可由单座8万千瓦的小堆构成,也可由4座小堆组成,总装机容量32万千瓦。
海洋
中国船级社发布《船舶与海上设施数字孪生系统指南》(2022)
据国际船舶网8月15日消息,中国船级社(CCS)近日推出《船舶与海上设施数字孪生系统指南》(2022)。该指南作为行业首个数字孪生技术应用的指导性文件,为数字孪生技术在船舶与海上设施中的应用提供了方向。中国船级社重点开展了数字孪生技术在行业的规范化应用研究,开展适用于船舶与海上设施的数字孪生系统体系架构研究,建立数字孪生系统功能能力评估体系,旨在为数字孪生技术在行业的发展提供助力。
中国“问海一号”6000米级自主遥控水下机器人正式交付
据中科院海洋科技网8月15日消息,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研制的“问海1号”6000米级自主遥控水下机器人完成海上试验及科考应用,通过验收并交付用户。“问海1号”是面向海洋综合科考需求,定制开发的6000米级深海探测作业一体化高技术海洋装备,具备大范围自主巡航探测和定点精细遥控取样作业功能,拥有自主、遥控和混合“三合一”的多工作模式。“问海1号”将服务于海洋环境调查、生物多样性调查、海底特定目标物探查、深海极端环境原位探测和深海矿产资源调查等深海科考工作。
伊朗研发出性能独特的“哈斯”型双体舰
据参考消息网8月16日消息,美国媒体近日报道称,伊朗一艘名为“沙希德·苏莱曼尼”级的新舰船已正式服役,系伊朗宣布的第二艘“哈斯”型舰船。据悉,该级舰船又名“哈斯65”,因采用了高双船体结构,“哈斯65”能够在双船体之间隐藏两艘或更多的武装快艇,并使空中力量难以发现。相比单体船或传统的双体船,该级舰艇能够更好地应对恶劣天气。此外,首艘“哈斯”型双体舰为“沙希德·纳泽里”级,系“沙希德·苏莱曼尼”级原型舰,目前这两艘舰船均隶属于伊斯兰革命卫队海军。
美国海军“劳德代尔堡”号两栖船坞登陆舰正式服役
据海洋防务前沿8月16日消息,美国海军水面部队公共事务指挥官日前表示,其最新的两栖船坞运输舰“劳德代尔堡”号在佛罗里达州劳德代尔堡市举行了入役仪式。海军部长卡洛斯·德尔·托罗在活动上发言说:“该舰的投入使用将加强整个联合部队的综合威慑能力。”据悉,“劳德代尔堡”号两栖船坞运输舰由亨廷顿·英格尔斯工业公司制造,于2020年3月28日下水,2021年11月30日交付。该舰将以弗吉尼亚州诺福克海军基地为母港,主要为远征作战部队提供搭载、运输和登陆服务。
航空
美海军授予洛马公司76亿美元合同,建造129架F-35战斗机
据综保防务进行时8月16日消息,美海军授予洛马公司一份价值约76亿美元的修改合同,用以建造129架第15批次的F-35“联合攻击战斗机”。据悉,129架F-35战斗机的具体分配情况如下:美空军49架F-35A、美海军15架F-35C、美海军陆战队3架F-35B;非美国国防部参与者32架F-35A和4架F-35B;对外军售客户16架F-35A,以及69套技术硬件。有分析指出,受当前俄乌冲突的影响,F-35隐形战斗机的销量出现了可观的增长。
航天
美国国会两院一致建议增加美海军空射高超声速反舰导弹研发预算
据空天防务观察8月16日消息,美国国会参众两院在其分别审议通过的2023财年国防授权法案文件中,均建议为美海军“高超声速空射进攻性反舰战”(HALO)项目增加研发预算。HALO项目拟于2023财年启动研发,旨在强化美海军的进攻性对海打击能力。
美国SpaceX公司发射第55批46颗“星链”卫星
据国际航天爱好者8月16日消息,美国SpaceX公司利用“猎鹰”-9号火箭成功发射第55批46颗“星链”v1.5卫星。本次发射后,SpaceX的“星链”卫星发射数量达到3055颗。目前,大约有2790颗“星链”卫星在轨运行。“星链”v1.5卫星配备了激光星间链路,可在轨道上传输数据,无需通过地面站中继信号。
新材料
中国研究人员采用3D打印技术制造的镍基电催化剂可实现氢的高效析出
据Phys.org网8月12日消息,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SARI)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新型光固化3D打印方法,可直接制造结构化镍基电催化剂。研究人员采用光固化3D打印技术制造的电极表面呈现面筋状立方结构,其中Ti以非晶态存在并与Ni具有强相互作用,导致活性位点增加,从而提高了电解性能。该电极表现出优异的耐用性和显著的低过电位,超过了商业Pt/C催化剂和大多数先进的电催化剂。此外,Ti掺杂降低了水离解能垒和析氢能垒,从而增强了析氢反应。光固化3D打印方法为开发具有复杂3D结构的低成本电催化剂提供了一种新策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纳米能源》(Nano Energy)期刊上。
国际研究团队在天然双层石墨烯中发现新的量子效应
据哥廷根大学网站8月11日消息,德国哥廷根大学(University of Göttingen)、美国得克萨斯大学达拉斯分校(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Dallas)、日本国立材料科学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terial Science,NIMS)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对天然双层石墨烯的研究中发现了新的量子效应。研究人员使用简单的胶带将样品从一块石墨中分离出来,并施加了一个垂直于样品的高电场,观察到样品的电子结构发生了变化,并且发生了具有相似能量的电荷载流子的强烈积累。通过改变电场,研究人员可以不断改变双层石墨烯中电荷载流子的相互作用强度。这一发现为在简单系统中研究强相关电子开辟了新的途径。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期刊上。
先进制造
梅赛德斯-奔驰与宁德时代扩大电池供应合作
据TechWeb网8月15日消息,梅赛德斯-奔驰宣布扩大与锂离子电池制造商宁德时代(CATL)的电池供应合作伙伴关系。宁德时代旗下的匈牙利新工厂将为下一代梅赛德斯-奔驰车型提供电池,而梅赛德斯-奔驰将成为该工厂在初始产能规模下的首位且最大的客户。2020年8月初,宁德时代宣布成为梅赛德斯-奔驰电池领域头部供应商,合作范围涵盖了各领域的动力电池技术,包括为梅赛德斯-奔驰乘用车产品提供的电芯及模组,为其轻型商务车产品提供整体电池包。
美国研究人员开发出只对特定对象进行成像的智能相机
据TechXplore网8月15日消息,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智能相机设计,该相机仅对某些类型的特定对象进行成像,同时从其图像中即时擦除其他类型的对象,而无需任何数字处理。该相机以3D打印的方式制造和组装,由连续的透射表面组成,这些透射表面的结构使用深度学习进行了优化,以调制透射光场的相位,以便相机仅对某些类型的特定对象进行成像并擦除其他对象。测试结果表明,这种基于人工智能的相机能够选择性地对输入对象进行成像,并且对光照变化具有鲁棒性。该相机设计还可用于构建加密摄像头,提供额外的安全和隐私保护层。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eLight》期刊上。
当下,怎样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成为大众关注的重点,根据Gartner的调研,明年可能全球绝大部分的CEO都认为:“明年全球经济可能会有一个衰退。”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该何去何从?
Gartner发布了其2023年战略技术趋势,十大趋势主要围绕优化、扩展和开拓三大主题展开,能够帮助企业优化韧性、运营或可信度,扩展垂直解决方案和产品交付,以及开拓新的互动形式、更加快速的响应或机会。
以下为十大技术趋势:
元宇宙(Metaverse)
一个通过虚拟技术构建的物理和数字现实融合的集体虚拟共享空间,具有持久性特征,能提供增强沉浸式体验。Gartner预测,到2027年,全球超过40%的大型企业机构将在基于元宇宙的项目中使用Web3、增强现实(AR)云和数字孪生的组合来增加收入。
Gartner对元宇宙的定义
超级应用(Superapps)
一个集应用、平台和生态系统功能于一身的应用程序,它不仅有自己的一套功能,还能为第三方提供开发和发布微应用软件的平台。
自适应AI(Adaptive AI)
通过不断反复训练模型,在运行和开发环境中使用新的数据进行学习,来迅速适应最初开发过程中无法预见或获得的现实世界情况变化。自适应AI能根据实时反馈动态调整学习和目标,适合外部环境快速变化的运营,或者企业目标不断变化而需要优化响应速度的运营。
数字免疫系统(Digital Immune System):
76%负责数字产品的团队需要对营收负责,企业需要一个能在实现高商业价值的同时,降低风险和提高客户满意度的方法,数字免疫系统能满足这一要求。
数字免疫系统通过结合数据驱动的运营洞察、自动化和极限测试、自动化事件解决、IT运营中的软件工程以 及应用供应链中的安全性来提高系统的弹性和稳定性。
Gartner预测,到2025年,投资建设数字免疫系统的企业机构将能够减少多达80%的系统宕机时间,所减少的损失将直接转化为更高的收入。
数字免疫系统
应用可观测性(Applied Observability )
在任何相关方采取任何类型的行动时,都会产生包含了数字化特征的可观测数据,如日志、痕迹、API调用、停留时间、下载和文件传输等。应用可观测性以一种高度统筹和整合的方式将这些可观测的特征数据进行反馈,创造出一个决策循环,从而提高组织决策的有效性。
可观测行应用使企业机构能够利用他们的数据特征来获得竞争优势。它能够在正确的时间提高正确数据的战略重要性,以便根据确认的相关方行动而不是意图采取快速行动,因此是一种强大的工具。如果能够在战略中予以规划并成功执行,可观测性应用将成为数据驱动型决策的最强大来源。
AI信任、风险和安全管理(Trust, Risk and Security Management):
Gartner调查显示,41%的企业机构曾经历过AI隐私泄露或安全事件。与未积极管理这些功能的企业机构的AI项目相比,在这些企业机构中有更多的AI项目能够从概念验证阶段进入到生产阶段并实现更大的业务价值。
企业机构必须使用新的功能来保证模型的可靠性、可信度、安全性和数据保护。AI信任、风险和安全管理(TRiSM)需要来自不同业务部门的参与者共同实施新的措施。
行业云平台(Industry Cloud Platforms)
行业云平台通过组合SaaS、平台即服务(PaaS)和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提供支持行业应用场景的行业模块化能力。企业可以将行业云平台的打包功能作为基础模块,组合成独特、差异化的数字业务项目,在提高敏捷性、推动创新和缩短产品上市时间的同时避免单一厂商锁定。
Gartner预测,到2027年,超过50%的企业将使用行业云平台来加速他们的业务项目。
平台工程(Platform Engineering):
平台工程是一套用来构建和运营支持软件交付和生命周期管理的自助式内部开发者平台的机制和架构。平台工程的目标是优化开发者体验并加快产品团队为客户创造价值的速度。
Gartner预测,到2026年,80%的软件工程组织将建立平台团队,其中75%将包含开发者自助服务门户。
无线价值实现(Wireless Value Realization):
由于没有一项技术能够占据主导地位,企业将使用一系列无线解决方案来满足办公室Wi-Fi、移动设备服务、低功耗服务以及无线电连接等所有场景的需求。Gartner预测,到2025年,60%的企业将同时使用五种以上的无线技术。
网络的功能将不再仅限于纯粹的连接,它们将使用内置的分析功能提供洞察,而其低功耗系统将直接从网络中获取能量。这意味着网络将直接产生商业价值。
可持续性(Sustainability)
可持续性贯穿2023年的所有战略技术趋势。企业机构需要新的可持续技术框架来提高IT服务的能源和材料效率,通过可追溯性、分析、可再生能源和人工智能(AI)等技术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还要部署帮助客户实现其可持续性目标的IT解决方案。
十大趋势发布后,Gartner就展开会议就趋势做解读,36氪等媒体也与Gartner高级研究总监高挺(Arnold Gao)进行了讨论:
以下是访谈部分(经36氪不改变原意的编辑):
记者:去年Gartner的报告有提到,“生成式AI” 的数据到2025年会达整体数据规模的10%。今年大家已经对“生成式AI”的理念已经非常认可。Gartner如何看待这一变化?对于此前的预测有进一步的修正吗?
高挺:“生成式AI”依然很重要,它没有出现在我们今年的《报告》里,是因为我们的《报告》会有意在每年给大家提供一些新的内容,但不代表说今年没有出现在我们的《报告》里,我们就觉得“生成式AI”不重要。它的重要性依然还在,我们对它的预测至少在我们的官方报告里面没有发生什么样的改变。
记者:关于应用可观测性,您如何看待AIOps发展。在元宇宙方面,您觉得应用层面的突破会表现在哪个领域?
高挺:我对于AIOps实际上了解的不是很多。我的理解:如果说和AIOps相关的,它里面会有一些AI技术。特斯拉实际上把AI技术用数据采集下来以后建模,然后优化决策模型。这个决策模型会给每一个人打的安全分,这个“安全分”越高、你的保险费用就越低。
记者:在“元宇宙”方面,您觉得在应用层面的突破会出现在哪个领域?
高挺:我觉得“数字人、工业元宇宙”是比较能够赚到钱的有商业价值的一些案例,有一些更远的方向,可能时机还没有成熟。包括NFT这些东西,泡沫的成份会比较大一点,而且不太适合我们国家的监管环境。
记者:您刚才提到“工业元宇宙”相对容易产生商业价值。“工业元宇宙”在落地过程中主要的痛点是什么?“工业元宇宙”中率先能跑通落地的场景和市场空间,您有什么看法?
高挺:不能说是“痛点”,应该说是挑战。“工业元宇宙”的商业逻辑是很合理的,但是有一个问题,就是行业化的问题。比如企业或技术公司想推“工业元宇宙”,工业里有很多细分的领域,要从哪个细分领域做这件事情?
刚才西门子和英伟达的合作,它的一家客户是汽车制造厂商。汽车制造厂商肯定是西门子去触碰的这个“点”,但是如果跨度大一点,它在工业领域的BOM数量可能就没有那么大。比家电企业,BOM可能只有几百,如果想跨行业,就会面临一个“隔行如隔山”。你在跨行业里面是没有经验,就算有一定行业基础、有一定算力,跨行业时也很难把摊子铺开率先能够跑通落地的场景和市场空间。
记者:目前无论是数字货币还是部分NFT,都面临连番过度炒作到泡沫破灭的过程。您认为“过度炒作”是否会放缓NFT这类“元宇宙”产品的迭代进程?在中国这个相对严控的市场,数字货币和NFT会是怎样的发展路线?
高挺:我一直不太看好“数量货币”和NFT,我认为“数字货币”是区块链趋势下的一个泡沫,NFT是“元宇宙”趋势下的泡沫,本质上两者都是一样的东西。“数字货币”里有一个问题,就是货币是不是可以由非国家主权以外的机构发行?在大多数的主流经济体当中,这都是一个不可能的事情。一级私人机构去发数字货币,会对一个国家的主权、对一个国家的金融安全形成挑战。数字货币目前基本属于一个比较边缘的情况。
NFT也是类似的情况,它所谓的“独一无二性”我觉得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如果说我真的是有一件艺术品收藏,这个艺术品、这幅画挂在我家里就挂不到别人家里去,这个的确是有稀缺性的。但是NFT的稀缺性本质上是不存在的。我觉得NFT根本的逻辑实际上是不存在的,而且它也面临着一些可能会制造一些金融泡沫的风险。
虽然现在国家没有特别明令禁止NFT,但我们会看到现在很多互联网公司做的一些数字产品陆陆续续的也就偃旗息鼓了,实际上有点像触监管边缘的灰色地带。这些灰色地带的东西更类似于“灰产”,这些“灰产”可能不会完全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但是它也不会进入到一个主流的金融体系里面去。
记者:从2021年Facebook改名Meta、元宇宙”的热开始到今天,差不多一年过去了,目前我们对“什么是元宇宙”的问题形成了哪些共识?我们如何想像“元宇宙”?Meta的实践是否就是“元宇宙”的所有内涵?
高挺:Gartner的确对“元宇宙”有一个定义。Gartner定义“元宇宙”是一个“虚拟共享空间”,这个“虚拟共享空间”是有五个不同的维度(五个属性):(1)Persistent(持久性)。(2)Immersive(沉浸式)。(3)Device-independent,实际上是和设备无关的,现在看到的AR/VR眼镜只是早期“元宇宙”进入的一个端口。(4)Not beowned by a singlvendor。不会被某一家厂商所垄断的。(5)Virtual economy。就是有一个虚拟经济体的,它不只单纯的是一个游戏,它更多的是一个有点像跟我们平行世界一样的,跟物理世界平行的这样一个商业的数字世界。
Meta的实践肯定不是“元宇宙”所有的内涵,Meta走的技术路线更像是VR路线。而我们将来讲的“元宇宙”应该是一个“虚实结合”的路线。
其实Gartner有三个“T”——Transform、Transport、Transact。Transport是一个人传送到数字世界里;Transform是把数字世界拉到物理世界,类似于AI路径;Transact是说在“元宇宙”里面,它不是一个更高级的游戏,很大程度上是我们另外一种生活方式。
记者:AI技术向前发展,未来可能会出现哪些新兴职业?
高挺:这个事情我只能畅想一下,我说的未必是对的。我们觉得未来AI高度发达以后,许多人的工作会被机器、AI所替代。我们未来的人不能说有新兴职业出来,而是许多物理人需要做的事情会被机器所替代。
将来的人会分为两类:第一类人,不需要工作的人。因为到时整个社会的生产力极大提高以后,不需要所有都工作,这些人每天可以做一些比较低消费的娱乐。
真正需要工作的人,是对自己比较有追求、想改变世界、想让自己获得自我价值实现的人。我认为未来会变成这样的一个世界,绝大多数的比较低端或中端工作,由机器人、AI来替代。